全区文本再构研究课暨刘丽慧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坊“同课异构”成果展示活动 这是一个寒冷纯净的季节,这是一个富有诗意充满想象的季节。2018年12月5日我们红山区小学英语教师踏着冬日的朝阳齐聚在红山区第十七小学,参加了《全区文本再构研究课暨刘丽慧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坊“同课异构”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1.由刘丽慧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坊中的两位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的现场课堂教学,2.刘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及课后互动研讨3.崔文静老师进行厦门学习汇报。首先为我们带来精彩呈现的是刘建新老师和刘月宁老师。她们用不同方式呈现了同一节高段读写课,两节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刘月宁老师的课例课按照传统式读写课的要求,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通过读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在读中环节,教师将整篇文本分为第一天和第二天两部分来处理,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大意和细节信息,帮助学生梳理并运用思维导图。而读后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刘老师利用一篇自然科学的文本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去质疑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整节课经过文本再构,情景更完整,内容更充盈,体验更真实了。 刘建新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第二节课更是颠覆了我们已有的读写课模式,采用绘本教学中的“图片环游”教学策略来呈现这节课,刘老师通过对图片,文本,情景的再构,完整的演绎了一个故事,带着学生在故事的发展中阅读,体验并运用。学生自然而然习得并在读后做到了运用自如的输出。尤为难得的是,两位教师居然在课本原有书写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写的层次,不再是框住学生,而是采用改写,创写等策略让学生学有所用。 两节精彩绝伦的课例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刘丽慧老师通过几个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催化老师的思考向深层次递进,文本再构不是为了增加文本难度,她是为了体现文本的适度,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创造性的进行文本再构。同时读写课不要仅仅停留在课本中对读和写策略的指导和生词生句的掌握上,更多的要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第三部分由崔文静老师为我们带来“有浪鼓来,琴音回荡”的厦门学习活动分享。崔老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1、读写板块的正确定位2、文本再构的有效运用3、精品案例的解读。通过崔老师详实细致的讲述,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这场厦门之行的视觉盛宴,钦佩这些优秀教师们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深深为她们的文本再构的智慧所折服,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不断学习,坚持思考的志向。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对小学高段读写课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希望我们都能够把今天所学所思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未来路上我们会一直保持不断思考,不断研究的劲头,相信我们红山区小学英语教学在刘丽慧这位优秀教研员的带领下,一定会走得更远。
(版面审核:褚宗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