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思政】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时间:2025-05-08 15:22 来源: 作者:一小-耿雪梅 点击: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如何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我校积极探索“六通一体化”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搭建起全方位育人桥梁,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让思政课堂迸发新活力,为学生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第一、顶层设计为学校指明方向,机制保障落地生根 《红山区中小“六通一体化”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红山区"六通一体化"大思政建设"161212"行动框架》为我校责任落实提供了清晰脉络。 学校始终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规划、指导、推动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工作。 第二、凝聚师资合力,专兼结合优化队伍结构 “六通一体化”大思政课构建了“全员思政,全程思政,全科思政”的特色思政课育人模式,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意识,队伍建设上突破传统,构建“专职引领、兼职协同、社会助力”的多元模式。 一是专职教师夯基础:现有学科带头人等专职思政教师4人,负责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教学。 二是兼职教师拓广度:吸纳数学学科教师2人参与课程思政,挖掘学科德育元素,实现“每门课都有思政味”。 三是社会力量添活力:定期邀请劳动模范、志愿军老战士先进人物入校授课,将社会榜样转化为教育资源。 成立“思政课中心教研组”,通过“五个层面”听评课活动,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践行“人人都是思政课教师”的理念。 第三、夯实课程根基,三位一体融合学科思政 课程方面,我校关注规划与建设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的独特育德功能和育德元素,将思政课程分为三大类。 一是学科思政课程。道德与法治,三五年级上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严格对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目标。 二是课程思政。包括其他10大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如语文课融入“家国情怀”主题,科学课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每门课程都是思政载体”。 三是实践思政与活动思政。规范开发5大类25门快乐德育主题活动(行走的思政课)课程,其中包括实践体验课程5门、成长规划课程8门、节日课程2门。 第四、引领教学创新,标准严控锻造品质课堂。 教学方面,我校关注实施与评价环节。 一是上好道德与法治以及三五年级上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学科课程,保证开齐开足开好,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堂实践中充分体现“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样态”的原则,用好新格式“备课笔记”、“三环六步+”课堂教学大模式,开发子模式,全面建构以点带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新样态,锚定核心素养,开展大课堂、大练兵、大实践活动。学校设立道德与法治课堂笔记,保质保量完成好活动手册,科学全面做好评价工作。 二是关注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其他学科、教科书的德育元素,并将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生态 文明等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他学科、教科书的德育元素,并将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生态文明、安全教育等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中。 三是重视大思政课题研究。3月份,学校申报了2025年“赤峰思政”专项课题《赤峰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项目,探索大思政课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 第五、利用多元资源,品牌实践拓展思政维度。 我校充分利用我区“思政+党史”“思政+民族团结”“思政+研游”“思政+文化”等各类实践教育基地资源,精心设计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规范开发上好5大类25门“行走的思政课程”,实现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有效延伸。例如走进雷锋、走进博物馆、走进劳动实践基地、走进传统节日等,让思政课在博物馆研学、社区服务、田间劳动等行走中“落地生根”,打造一小“行走的思政课程”品牌。 行走的思政课——班队会课程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体验课程 走进雷锋 走进博物馆 走进军营 走进交通警示基地 科学体验调查 走进鑫峰劳动实践基地 行走的思政课——成长规划课 入学礼 开学礼 入队礼 十岁礼 毕业礼 升旗课程 养成教育 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 行走的思政课——节日课程 主题节日——读书节 主题节日——艺术节 主题节日——体育节 主题节日——科技节 主题节日——数学节 主题节日——英语节 传统节日——走进清明 传统节日——走进端午 传统节日——走进中秋 传统节日——走进春节 行走的思政课——经典诵读课程 第六、彰显数字力量,智慧平台构建教育生态。 我校依托红山教育教学网“思政专栏”等平台,鼓励教师利用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备课。同时,组建3个“红领巾理论宣讲团”,通过升旗仪式、演讲比赛、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等载体,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理解和内化。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利用“六通一体化”大思政课带来的课程、资源、数字等各方面力量,持续深化思政课内涵,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刘 颖 编辑:耿雪梅 摄影:耿雪梅 一审:刘 颖 二审:霍瑞云 终审:缪振杰 (版面审核: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王晓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