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教育教学网移动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章制度

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制定此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切实提升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使学校体育成为强健学生体魄和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建立完备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训练、竞赛和文化体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35年“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化、多样化、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形成。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建立循序渐进、科学衔接大中小幼儿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5门精品课程;实现幼儿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教学;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优良率达到35%。

2.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使其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提高。每校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体育社团,所有学生均能参与班级体育联赛,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班班组织体育活动,校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经历、运动技能和运动效果的学生体育素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全面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满足多样化体育课程需求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每个特色学校和传统项目学校配备1至2名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师;每年创建10个市级示范体育社团、10所体育单项特色学校,20所体育特色多项多样发展学校;10个体育创新实验室和名师工作室,跟踪培养20名市级名师、30名市级骨干教师;深入开展区、校(集团)体育教科研活动,使体育教师教学和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4.全面改善体育办学条件。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

5.全面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指标双提升。树立从专业体育锻炼到培育健康体魄的教育观念转变,处理好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在进行运动技能训练时要系统做好运动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达到双提升。

    三、工作实施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水平

1. 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小学阶段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保证每周1节体育活动课。有条件的学校逐步试行每天1节体育课的教学,每周1节特色课教学。

2.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和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鼓励开设橄榄球、手球、网球等新兴项目,挖掘整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3.加强师资培训。按照有主题、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原则,强化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培育和引进德能双优的骨干体育教师,实施百名体育教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名师工作室创建和体育骨干教学团队建设。

4.注重体育教学研究。成立中小学体育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开展“两个创新一个改革”教学研讨,即创新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创新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改革体育考试评价办法。鼓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和校情开展体育民间传统项目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独轮车、轮滑等特色体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学校体育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促进体育教学评价,指导学生科学运动。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水平及课外锻炼、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二)强化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1.落实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活动。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寄宿制学校应引导学生坚持出早操,运动场地受限的学校可错时开展体育活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2.创新课外锻炼形式和内容。学校要创造性开展“天天奥运会”、趣味性田径赛等课外体育活动,定期开展越野赛、篮球比赛、户外素质拓展等群体性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

3.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体育设施建设,将公共体育设施优先安排在学校或其周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学生节假日要自觉坚持锻炼,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

4.支持学校联合发展。支持普通中小学与市、区体校联合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共享。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引进专业人员进校园,为有体育特长和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训练服务,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5.鼓励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制定中小学特色体育培训点管理办法。建立分层分类指导机制,对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专业教育和指导,做好运动员专项训练衔接。学校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让优秀运动员升入高一级学校或专业运动队。体育和教育部门对输送优秀运动员成绩工作突出的学校予以扶持。

6.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立足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特长生的培养,加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小学在保证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向一校多品发展,初中根据招生划分区域保证学区内特长生需求,高中要建立优秀运动员对外输送培养机制。

(三)统筹校园体育竞赛,建设完备的竞赛体系

1.优化竞赛体系。整合学校体育联赛和各单项体育锦标赛,完善学段间相互衔接的班级、校级、区级学生体育联赛制度,确保体育竞赛面向全体学生。

2.定期举办竞赛活动。学校每年要举办1次以体育特色项目为主题的体育文化节,举办1次含田径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教育系统每年要举办具有本区域传统特色的阳光体育节和部分项目的学校体育联赛(锦标赛),举办1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建立奖励机制和标准,促进各学校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各学校开展家庭运动会。

(四)规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健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2.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体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水平评价。做好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配套衔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加强监督和管理,切实做好本学校体育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维修、管理资金“阳光体育”运动等列入年度经费预算。

3.完善师资保障。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4.做好风险防控。学校要制定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管理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经常对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定期开展检查。实施校方责任险,鼓励学校和学生投保运动安全保险,探索建立学生体育运动保险基金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节处理机制等措施,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强化考核激励。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依据《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办法》,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列入学校年度综合评价内容。

(版面审核:褚宗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