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教育教学网移动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章制度

红山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保障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执教行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制定本细则。

一、计划总结常规

各校结合办学实际、学科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年末做好总结。应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总结、备课组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科研课题计划和小结、个人教学计划和总结等。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依据教学工作目标,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任务做出任务安排,提出检查标准及措施。提倡工作计划任务清单化,明确部门职责、完成时限,提高工作实效;期末进行工作反思和回顾,总结经验,形成简洁书面总结。

2.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由教研(备课)组长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特点、年段特点,对本学期教研工作做出具体计划;期末进行工作反思和回顾,总结经验,形成要点式书面总结。计划总结报教务处审定存档。

3.教科研课题计划。具备科研基础和能力的学校,应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做好开题计划、阶段小结,积累课题成果验收资料。

4.个人教学计划和总结。学科教师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期末完成工作总结。报教务处审定存档。

二、备课常规

1.个人备课。查阅教学参考和资料,认真研究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法和学法,撰写教学草案。

2.集体备课。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分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平衡教学进度,研究、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撰写教案。消化整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成果,撰写个人教案。

4.课后反思。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对教学实践再思考、再认识,有效促进备课和上课能力。

三、教案常规

1.教学目标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重难点明确、具体;课型明确,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

2.教学准备说明详细具体,如课前活动安排、媒体选用(实验仪器、音像材料、挂图、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用课件、视频、图片等辅助手段。

3.教学实施过程清晰、流畅,教师和学生活动内容明确;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充分体现知识结构。

4.作业设计要突出知识重点,针对性强,作业量适度、精炼,杜绝无效作业。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

5.教学反思或后记,记录得失准确,具体可操作。

6.教案书写规范、实用,杜绝抄教案、复制教案等无效备课。

四、课堂教学常规

1.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停课、缺课和代课。

2.课前应做好教材、资料、教具、多媒体设备等必要准备,教师一经进入教室,不许中途出入,禁止在课中让学生离开课堂为教师取送任何用品。

3.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正,在教室里不准抽烟,不坐着上课,手机等通讯工具在课堂上调至静音状态,禁止接听。到点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

4.教学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把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倡分层施教。

5.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课堂练习设计要典型精当、精讲精练,避免题海战术,增加学生负担。

7.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

8.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教师不得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更不得通过课堂发表不当言论、错误观点,不得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五、作业留批常规

1.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创新作业形式,多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不得布置难度水平超过课标的作业,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3.作业精批细改。家庭作业要及时检查、及时批改,要留有批改痕迹和日期,不得发生只给分不批改,或只写“查”、“阅”等不负责现象;注重培养学生按时、规范、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4.倡导分层作业。控制“学困生”作业量并降低难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优等生”作业量,避免低效重复性训练,增加学生负担。

5.学校要加强对作业的指导、检查、评比等,保证作业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六、辅导常规

1.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优补差工作。正视学生间差异,重视对暂时学困生的辅导、帮助。及时对因病、因事请假学生进行辅导,确保缺课学生能够跟上集体学习进度。

2.辅导要讲实效。要加强学法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提倡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指导或辅导。

3.强化家校联系,积极构建共建、共育氛围。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习惯培养,不得向家长布置检查纠错类的任务。

七、考查与考试常规

1.规范考查考试要求。检查教学效果应采取考查、考试两种形式。课堂提问、随堂测验、检查作业、单元测验等属于平时考查,由科任教师组织。考试由教育教学指导中心或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后学科教师要进行全面质量对比和分析。

2.加强考试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指导中心要认真做好命题、制卷、阅卷、试卷质量分析等;学校要认真组织考试的实施,严肃考纪考风,严禁弄虚作假,保证考试质量。

3.建立质量监测制度。教育教学指导中心负责建立全区各学段、各学科质量监测体系和目标任务。各中小学负责本校各年级、各学科质量动态管理和监测,树立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

4.重视学业质量评价。发挥考试的诊断性功能,淡化分数和名次,重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等过程性评价,将学业质量评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之一。

八、校本培训与教研常规

1.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学校每学期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2.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做到“三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主题、有实效。

3.建立教师听评课制度。学校要结合实际,着眼于教师发展,细化教师听评课要求,搭建学习的平台。校长、副校长要进入课堂听课,不得少于要求教师听课数。

4.校本培训与教研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

5.教师要按要求参加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主动参与学校及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计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

6.学校班子成员要积极参与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校长、副校长要参与、指导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保证活动实效性。

 

教学管理和研究是学校的主责和主业,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其他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服务的。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放任常规导致失序状态,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是空谈,本细则旨在对教学常规标准细节梳理,促进教学常规管理的价值回归。

本细则自2019年3月1日起执行。

 

(版面审核:褚宗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