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滋养着品格与习惯的根基;学校教育是成长路上的“阳光”,指引着知识与视野的方向。唯有家校携手、同频共振,才能让孩子这株“小树苗”汲取养分、向阳而生,稳步走好成长每一步。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红山区第一小学在“六通一体化”大思政课程建设中,精心打造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本期家庭教育经验分享活动,我们特别邀请到红山区第一小学一年一班林铭洋的妈妈,听她聊聊孩子刚入一年级时,如何用耐心与巧思陪伴孩子适应新阶段,解锁亲子共成长的温暖密码。 尊重肯定
在林铭洋妈妈看来,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关键期”,比起“催着学”,先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更重要。她的做法简单却有效: 1、倾听,做孩子的“情绪接收器”:每天睡前雷打不动留出10分钟“专属聊天时间”,不管是孩子说“今天和同学一起玩捉迷藏很开心”,还是“数学题没算对有点难过”,她都会放下手中的事,眼神专注地回应,从不打断或敷衍。“孩子愿意说,说明他信任我;我认真听,才能知道他真正的需求。” 2、 鼓励,放大孩子的“小进步”:她从不用“你真棒”这类笼统的表扬,而是盯着具体细节夸——“你今天自己把课本按语文、数学分类放好,比昨天更有条理了”“刚才写生字时,你主动擦掉写错的笔画重新写,特别有耐心”。这些具体的肯定,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慢慢积累自信。 3、放权,给孩子“选择的空间”:报兴趣班时,她原本想让孩子学围棋,可发现孩子每次看机器人拼搭视频都眼睛发亮,便立刻调整计划。“现在孩子每周最期待机器人课,回家还会给我讲‘怎么让机器人走路’,这种由兴趣驱动的热爱,比‘我觉得有用’更有意义。” 寓教于乐 “一年级孩子坐不住,硬灌知识只会让他反感。” 林铭洋妈妈的秘诀是“跟着孩子的兴趣走”,把能力培养融入日常: 最让孩子难忘的,是周末的“公交车探险”——因为孩子喜欢坐公交车,她会专门抽出一天时间,陪孩子从起点坐到终点,绕着赤峰城慢慢“逛”。途中,她会引导孩子观察:“你看1路车的车门是往两边开,5路车是往中间合,是不是很不一样?”还会和孩子一起数车型,告诉孩子“咱们今天坐了大、中、小三种公交车,你能记住它们的区别吗?”;等车时,两人会玩“《三字经》接龙”,把枯燥的背诵变成“候车小游戏”。“不用刻意教,孩子在玩的时候就记住了车型、认了站牌上的字,观察力和记忆力也慢慢提上来了。” 亲子陪伴 “陪伴不是‘我坐在你旁边刷手机,你自己玩’,而是两个人一起享受当下。”这是林铭洋妈妈的陪伴准则: 不管是玩积木、过家家,还是读绘本,她都会彻底关掉手机通知,全身心参与。孩子搭“城堡”时,她会跟着出主意“要不要给城堡加个小花园?用这个蓝色积木当小河怎么样”;孩子扮演“小老师”教她认生字时,她会故意“认错”,让孩子当“小老师”纠正,看着孩子认真讲解的模样,她笑着说:“这种时候,我能感觉到孩子的快乐是真的,我们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近。” 给家长们的三句贴心话 分享最后,林铭洋妈妈也想和家长朋友们聊聊心里话: 1. 身教胜于言传,做孩子的“行动榜样”:想让孩子专注写作业,家长就别抱着手机刷视频;想让孩子讲礼貌,家长自己就要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你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学。” 2. 家庭教育先“育己”,家长也要“成长”:一年级是孩子的适应期,也是家长的“学习期”。她会看家庭教育书籍,也会和其他家长交流“怎么引导孩子整理书包”“如何应对孩子不想上学的小情绪”,“家长不成长,就跟不上孩子的脚步,更没法帮他解决问题。” 3. 管理好情绪,蹲下来和孩子“平等说话”:孩子难免会磨蹭、会犯错,比如把作业本弄脏、忘记带课本,这时别第一时间发火。“蹲下来,和孩子平视,问一句‘是不是不小心?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比骂他‘你怎么这么马虎’有用得多。孩子感受到尊重,才愿意听你说。” 家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却有“不变的核心”——那就是用尊重读懂孩子,用耐心陪伴孩子,用成长跟上孩子。感谢林铭洋妈妈的真诚分享,也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既做孩子的“引路人”,也做孩子的“同行者”,家校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节奏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撰稿:王晓丹 编辑:耿雪梅 一审:刘 颖 二审:霍瑞云 终审:缪振杰 (版面审核:师磊)
|